五大联赛,五大联赛直播,英超直播,西甲赛程,意甲比分,德甲预测,法甲分析/全网最全五大联赛资讯平台,涵盖英超、西甲、德甲、意甲、法甲直播入口、赛程积分、实时比分与专家预测分析,手机电脑均可访问!
“苏超”激战正酣,由此掀起了一场始于足球但超越足球的全民狂欢。开赛三个多月至今,“苏超”现场观赛总人数已突破100万人,并以单场最高破6万人上座、每轮平均上百万人抢票、短视频平台累计超百亿次传播不断破圈,造就了今夏火爆出圈的文体现象,甚至成为又一现象级地方文旅IP,成功跑出了“足球搭台,文旅消费唱戏”的模式。
身为资深球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认为,苏超的火爆不能简单归结于“散装江苏”的接力玩梗,更得益于江苏几乎城城通高铁、城市间经济实力的旗鼓相当。在与东西文娱的采访对谈中,赵教授就苏超现象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指出苏超再次提供了一个中国商业社会的鲜活样本,也印证了当下消费心理的某种转变。
苏超作为今年出现的现象级赛事,引起了广泛关注。您作为学者,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球迷,是在什么情况下关注到苏超?是否有特定数据或案例触发了您的研究兴趣?
首先,“苏超”这个名称原本指的是苏格兰超级联赛,苏格兰超级联赛虽然不是五大联赛,但毕竟江湖上也是有这么一号的,现在这个名字被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生生“抢”过来了。
其次,在懂球帝这样的看球资讯平台上,通常会为世界杯等重大赛事设置独立专区,但该平台近期给予了苏超同等级别的展示位置,此待遇此前仅限顶级赛事。苏超还通过央视频转播,这也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说这就是“世界杯级别”的待遇。
苏超是5月份开赛的,但我线月初,当时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被淘汰后,我在精神上正好有一个空窗期。真正让我注意到苏超的是当时南京发布的那句出圈口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个说法很吸引眼球。
我关注到一组数据,在7月5日南京对苏州的那一场比赛有6万多人入场,南京单日的文旅消费大概有9.8亿(当日全市接待游客量达79.1万人次)。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甚至很难想象。
6万现场观众是什么概念?以中国最高级别的足球职业联赛——中超为例,能够吸引6万现场观众也是极少数的情况。此外,不仅有6万人在体育场看苏超,还有更多人通过商场大屏幕观看,带动了相关的消费,这就是世界杯的待遇,欧洲杯都未必能做到这样。
大家很早就知道江苏号称“散装江苏”,“十三太保”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从江苏的政区图上,你能充分看出江苏省的“十三太保”是怎么回事,它有一个独特的内部结构,互相之间有竞争,甚至蔓延到下面的区或者县级市,包括像“谁是真南哥”这样的口号,只有在江苏才会发生,别的地方不太现实。
其次,经济实力摆在这儿了。江苏是个经济大省,虽然“十三太保”在经济实力上肯定还是有差距的,但在整体上,13个地级市都属于全国百强。
经济实力很重要。苏超要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硬件上过关是前提,每个地方要有一个像样的足球场立刻可以拿出来,包括后续的各种后勤保障,以及文旅上各方面的跟进。
最后,江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足球上是很有底蕴的,南京、苏州也是全国的足球重点城市,尽管目前江苏在中超没有球队。
关注中国足球的球迷应该都记得,两三年前江苏队在中超夺冠后随即解散的事。本来球队夺冠之后应该是发展的一个高点,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发展是被寄予期待的,却以解散告终,这对江苏省而言令人扼腕。所以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在顶级职业联赛中缺席,确实需要新的足球发展载体。现在有了苏超,或许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
江苏省足协、江苏省体育局等官方披露,苏超516名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仅占29席。在你看来,这种低门槛参与的模式,如何通过重构社区认同感、地域荣誉感转化为消费动能?
足球赛事成为促进地级市内部凝聚力的重要载体。通过这种体育竞技形式,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属地认同感,球队已然演变为城市的文化象征符号。
这种认同机制的建立使得赛事意义超越了单纯的足球竞技范畴,更类似于一种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示与竞争。
在比赛中,各个城市都展示其特色的东西,比如常州的恐龙园、南京的盐水鸭、无锡的水蜜桃……然后官方下场造梗,形成传播话题:我们赢了你水蜜桃加盐,你们赢了盐水鸭加糖,等等,不仅把比赛跟城市的特色结合起来,也潜移默化地将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等要素有机联结,形成良性的城市品牌推广机制。
主客场赛制的实施显著激活了地方经济活力。以南京赛区为例,单场比赛就吸引了6万余名观众,即便在40度高温天气下,这些原本可能居家避暑的市民也被吸引至现场观赛或前往商场观看大屏幕直播,同时吸引了一部分外地人观赛,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
这种赛制设计充分发挥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的基础优势。当具备消费能力和意愿的群体被成功激发出来,经济带动效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传统职业联赛中的“远征军”,这种区域性联赛的客队球迷呈现出新的特征:地理邻近性促使更多家庭选择周末观赛+旅游的复合模式;地方政府和商家推出门票减免等针对性优惠政策鼓励消费。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赛事热度,更构建起体育与文旅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参照懂球帝的分析,苏超这次设计的赛制还是比较合理的,应该说“合理地综合了联赛和杯赛的赛制”。
联赛一般而言就是主客场双循环,即每个队要和另外所有队打两场,一场主场一场客场,最后全都打完了,以最终的结果来决定最后的排名,五大联赛,包括中超都是这样的联赛赛制。
杯赛一般有小组赛、淘汰赛,例如16进8,8进4,然后半决赛、决赛这样一场场打出来。
苏超的整个设置一开始是单循环的联赛机制,保证了全省人民都能够充分参与。后面进入淘汰赛后,又保留了杯赛的刺激性。
苏超的运营模式与传统职业足球有所不同——因为其参赛球队直接代表各自地级市。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地域认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以上海为例,申花与海港两支球队的球迷群体存在明显的认同分歧,申花球迷甚至通过“上海只有申花队”这样的口号强调其代表性。这种现象与国际足坛的同城德比相似,如曼彻斯特的曼联与曼城、马德里的皇马与马竞,球迷往往将同城对手视为“死敌”,而非共同代表城市的伙伴。
相比之下,苏超采用了明确的地域代表制,每个参赛队直接代表一个地级市(如南京队、苏州队、南通队等)。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足球的地域认同问题。而且有趣的是,这种机制甚至促进了江苏省内次级行政区域的身份认同。以昆山为例,当地居民传统上对苏州人的身份认同较弱,但通过足球赛事,这种地域认同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这种认同感的建立与联赛的参与机制密切相关。由于参赛球员多为业余选手,使得普通市民更容易产生“这是我们自己的球队”的亲近感,不仅增强了球迷的参与意愿,也提升了联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基于地域认同的赛事模式,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他们做得很好。江苏省此次足球赛事组织工作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赛事发起具有前瞻性。政府主导的赛事组织模式有效弥补了纯草根足球发展的局限性,为赛事顺利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政府角色定位精准。相关部门恪守“服务者”本分,在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同时保持了恰当的边界感。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政府就是非常好地在幕后把该做的工作做好,没有去抢风头,官员即使出席了比赛,也只是作为观众把比赛看完。
最后,后勤保障体系完善。所谓“No news is good news”,如果什么问题(或突发事件)都没有发生,那就说明做得很好。另外,赛事的宣传也很市场化。玩梗最开始是由“南京发布”下场的,是官方主动带的节奏。
所以我个人觉得要为江苏的政府部门点赞,该做的工作做好了,没有去抢戏,这一点非常好,确实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苏超已经成了一个文旅IP,成就了今夏的消费盛宴。您觉得苏超后续可以如何保持生命力?
现在观众对比赛本身会有期待:谁是最后的冠军,谁是真的“南哥”?类似这种期待,会让苏超持续保持着关注度。而且,造梗还必须继续,要不断地再造出各种新的梗来。另外,现在赛事的参与方越来越多,很多赞助商,比如阿里系也全面进入,去赞助城市队,等等。
苏超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本质上是足球搭台,文旅消费唱戏的模式,并不是真正的职业联赛运作方式。
如果是职业联赛,收入来源主要靠几个方面:首先是球票收入。虽然苏超也出现过一票难求甚至出现黄牛的情况,但苏超的票价其实很低,肯定达不到职业联赛几百块一张票的收入规模。其次是转播收入。现在苏超有各地转播,但据我所知基本都是免费的。再者就是周边产品,比如球衣销售,这在职业联赛里很常见。
归根到底,苏超和足球职业联赛的盈利方式完全不同。苏超主要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参与其中,促进地方经济。苏超的火,也反映出江苏省内各地级市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良性竞争。
对于其他省市来说,苏超模式可以复制吗?或者说从苏超案例中,我们可以复制的是什么?
我觉得“苏超模式”大概率很难复制。因为至少有两点很难做到:一是本来就有一个“散装江苏”;二是整个江苏的经济实力。
其他省倘若直接抄作业,是很难抄成功的。我觉得大家也无须一窝蜂都来弄,第一个永远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后来者再想去复制,很难。
然而,有一个思路是大家可以借鉴的,即政府主导加上市场运作,以一个地方特色为载体,带动文旅消费。但是不是要以足球这种形式,有待商榷,毕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东西。
有人说苏超为地方产业破局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最新案例,您觉得它对于地方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以苏锡常这几个城市为例,常州通过带有“恐龙园”等特色元素的赛事展示,成功打破了“认知模糊”的困境。上海有迪士尼,北京有环球影城,恐龙园原来大概是很多人不会想到的,但是现在,很多人知道常州的特色元素了。
你看“十三太保”里有很多地方,可能原来我们对它们并不是很清楚,现在慢慢地就会对其有一些了解,可以激发公众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打开“认知-兴趣-消费”的转化链条。
其中还有一个刚才提到的重要因素可以作为经验,即政府和市场如何各司其职,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您觉得类似苏超这样的现象,对于未来商业发展有何启示?企业家又该如何把握这种机遇?
现在很多企业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需要关注一点——增强客户的参与度。新一代的客户群体对这一点是非常重视的,还像原来那样把一个产品直接卖给客户,已经不太行得通了。
这种客户的参与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情绪价值。如今,很多商业行为都在遵循这一思路,例如很多电动汽车品牌在营销时都在强调这种参与感:“只要你试驾过,你就不可能再回去开油车了。”这种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提升用户参与度,创造全新的消费可能性。它注重的是一种感觉,强调的重点不是它有多方便,而是它开起来的感受如何。这才是主要的卖点。
对于企业家来说,当前赛事赞助的体系跨度很大:既有蚂蚁宝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参与,也不乏常州当地烧烤店这类小额赞助商(单笔投入仅5000元)。这放在职业联赛是不可能的。但在苏超,不管你是什么体量,都有参与的可能。
现在离决赛还有一段时间,大家可以去想一想,有没有一种聪明的介入方式(借着苏超)让大家注意到。我相信很多企业也在考虑这件事。
现在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公司,因为产品提供情绪价值获得了很高的估值。这是否也代表了某种风向,它可以有更高的杠杆?
理论上金融有估值的公式,但在一级市场,市场愿意给你出多少钱,有时并没有客观标准,所以这里面的风险也会非常大。
最近除了苏超,像Labubu这样的IP产品也很火。但纯粹靠情绪价值支撑的东西,生命周期很难说。这种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需要专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如果参与其中的话,就要想清楚这个问题。
“苏超”,即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共计516名球员,分别代表江苏13座地级市,各市分别组建一支球队出征,为城市荣誉而战。整个赛程为期7个月,共85场赛事,分成13轮常规赛和八强淘汰赛两个阶段,决赛拟定于2025年11月2日进行。这项业余足球联赛,被网友们称为媲美顶级“超字辈”联赛,以猝不及防的态势火爆出圈,带来了超越江苏本省的影响力,也极大激活了江苏省内的文旅经济,成为2025年备受关注的现象级事件。
赵欣舸教授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2006年至2010年间担任CFO课程主任,并于2011年至2021年担任副教务长和金融MBA(FMBA)课程部创始主任。此前,他曾在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商学院任教。赵教授在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本文原载自“东西文娱”发布的推文《苏超大爆,参与感、情绪价值、IP化正在重塑地域消费 对话中欧“球迷”教授赵欣舸》,已经编辑补充。